查看原文
其他

阅读不能打卡接龙、考试?教育部等八部门新规,读书行动不能增加家长负担

厦门日报社/ 厦门招考 2023-08-28

 


3月28日

教育部等八部门共同发布

《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》

(简称《方案》)



八部门指的是:

教育部、中央宣传部、中央网信办、文化和旅游部、中华全国总工会、共青团中央、全国妇联、中国科协等。

最大的亮点可能是:

义务教育学校要将读书行动纳入双减工作,读书行动对学生不设硬性指标不以考试、“打卡接龙”等方式检验读书数量和效果,不增加学生、教师及家长负担




要怎么读书,引起争议......  



应该说,《方案》的这个要求,并非空穴来风。近年来,让孩子爱上阅读的一些常见做法,引发争议,老师、家长、孩子,在阅读这件事上,走着走着都偏离了初心。说好的培养阅读习惯,最后,却推得孩子离阅读越远。




毁掉孩子阅读兴趣行为

打卡排列第一位?

通常,“阅读打卡”是老师家长督促孩子阅读的手段,从幼儿园开始,就有阅读打卡任务。君不见,朋友圈里,孩子的阅读打卡此起彼伏。


应该说,初心是好的,希望通过打卡这种“强制性”的形式,督促和激励孩子们,培养阅读的好习惯。


但是,很多时候,现实是残酷的,一些孩子从一开始兴致勃勃,到后来“为打卡而读”,朋友圈无数个轰轰烈烈的“21天打卡”,结局基本上差不多,有的是半途偃旗息鼓,有的虽然坚持下来了,但是,结束21天打卡,一夜回到“解放前”,最终也没有换来孩子阅读习惯。


为什么?


很多时候,新鲜劲儿撑不过一周,有时上课回家晚了、作业多了、情绪不好了,阅读打卡这事就靠边站了,或是周末出门玩儿回来累了,打卡就犯懒了,而松懈这事一旦开了头,后面就越发坚持不下来了。


家长们也从一开始举双手赞成,到后面吐槽阅读打卡。譬如说,看着朋友圈满屏的打卡,一些妈妈压力山大, 到下半场,每天为了吼孩子打卡,“都得一场世界大战”。


其实,私下交流,一些孩子已经坚持不下去,妈妈是靠手机的照片存货来“弄虚作假”,勉为其难完成任务了。这应该也是为什么此次八部门的《方案》中所提到“不增加学生家长负担”的原因之一。


所以,很多读书打卡接龙,卡打进去了,书却没有读进去


被“思维导图、手抄报、考级”

吓跑的阅读乐趣

还有的孩子不怕读书,最怕的是老师要求画阅读思维导图,写读书笔记,做手抄报。


一些孩子抱怨说,看书看得着迷时,你还要惦记画图、写感想,太扫兴。


不仅如此,有的学校还要考级——读完书,参加测试。所以,孩子读书的时候,还得想想哪些可能是考点。


为什么卡打进去了

书却没有读进去?

为什么什么都做了,孩子还爱不上阅读?


有人认为,在低年级,无论是阅读打卡,读书笔记,思维导图,手抄报,某种意义上是“他律”,背后都离不开家长亦步亦趋的督促、哄骗、唠叨、暗示……孩子也形成了依赖“被催”的习惯。


但是,没有被孩子打心底认可的“他律”,很难进阶成为“自律”。一旦离开了家长老师的监督,许多孩子就会如同脱缰的野马,将父母认为的“习惯”抛诸脑后。


“他律”怎么变成“自律”?

但是,也有人认为,孩子还小,刚开始就要通过这些强制手段,让他们从“他律”变成“自律”。


因此,对于八部门此次出台规定:读书行动纳入双减,不设硬性指标,不以考试、“打卡接龙”等方式检验读书数量和效果,不增加学生、教师及家长负担等规定,不少人觉得操作难度大——这也不能做,那也不能做,学生年纪小,不懂事,家长又不“自强”,要让孩子能爱上阅读,才怪!


怎么让孩子爱上阅读?


从教育理论上看,首先必须唤起孩子的兴趣,孩子只有对此感兴趣,才能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因此,有人认为,重要的是先用有趣的书籍,和谐的亲子互动,阅读中的积极交流,来吸引孩子的兴趣。动画片、游戏为什么让孩子念念不忘,不用打卡也每天惦记,恰恰是因为这两件事具有“趣味性”。


对于高年级孩子,也有人倾向认为,要通过快速阅读,通过阅读建立自己知识体系,才有积累。


但是,或许这些理论也要面对现实。大家都知道孩子问题出在哪里,没有学习读书的内驱力,没有自律。


此间的分析认为,或许,是“他律”大多了——从小开始,家长老师制定了无数的“他律”,连寒暑假都要打卡,因为老师不放心。


但是,这样做产生的后果是,这种彻头彻尾的消极暗示,让孩子打从一开始就感受到被动的压迫和监督。因此,不少孩子到读高中,还没有意识到读书是为了谁,以为都是为家长、为老师,还在赌气:我就不读,我就要……让爸爸妈妈老师生气甚至后悔。


我们经常收到高中孩子类似留言:学校不怎么样,我们就不读了!甚至用自己的痛苦来“惩罚”老师家长,“我们就要……让老师家长没有好日子过!”


其实,家长自己何尝不是这样?为了督促孩子,老师给家长布置任务,例如,检查孩子作业,出一些计算题给孩子等等,应该说,老师给家长布置的任务,有些的确不合理,但是,相当一部分更多像指南,最终也是为了孩子好,孩子好,受益的还是家长。但是,这类“任务”引发不少家长抵触。


家长对学校的抵触,严重到什么程度?从家长各种投诉看,严重到有时候,家长都似乎都忘记孩子是自己的,以为自己是在为老师养孩子。甚至以孩子痛苦来“威胁”老师,我们曾经接到家长投诉:我孩子都不吃饭了,老师你看看要怎么办!

 

或许问题出在:任何强制性的事情都带有压力——内核是“他律”,不信任你能做好,需要通过有管制的约束来提醒你做到,你需要被督促,才能做得好。


这种暗示,让孩子家长打从一开始就感受到被动的压迫和监督,监督很多时候也不是坏事,但是,问题是,这届的学生家长似乎反应更大。



扯远了

回到读书

要怎么让孩子爱上阅读?

你有啥好方法?

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吧!



来看《方案》要点




优化学校读书环境方面


《方案》明确,各地各校要围绕提高“书香校园”建设水平,积极创设适宜读书的校园环境。按照学校图书馆、阅览室有关工作规程,丰富图书配备,改善阅读条件,保障学生阅读需要。


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教室、走廊、校园等空间,设置读书角、放置图书架、开设书报亭,方便学生即时阅读、处处可读。要用好宣传栏、文化墙、校园广播等,营造良好读书氛围,加强校园读书文化建设。



读书行动纳入“双减”


同时,《方案》要求,各级各类学校要将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,鼓励学校开设阅读课。结合各学科课程教学和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,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内外读物,重视“整本书”阅读、沉浸式阅读。


义务教育学校要将读书行动纳入“双减”工作,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,为学生阅读创造空间,并在学校课后服务中开设阅读活动项目。读书行动对学生不设硬性指标,不以考试、“打卡接龙”等方式检验读书数量和效果,不增加学生、教师及家长负担。



学生阅读指导方面


《方案》要求,各地各校要加强学校阅读指导队伍建设,充分发挥广大教师、专家学者、“五老”队伍、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重要作用。要强化教师阅读指导培训,将阅读指导能力纳入“国培计划”和地方各级教师培训,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设立“教师阅读指导能力培训”专题。


《方案》提到,各地各校要举办读书心得报告会、主题班会,组织开展读书征文、手抄报、演讲、朗诵等多种活动。


教育部每年面向中小学校遴选一批“书香校园”“书香班级”、优秀读书报告、读书标兵等。


教育部面向各省(区、市)遴选一批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示范区。


此外,《方案》明确,有效利用图书馆、博物馆、文化馆、美术馆、科技馆等社会公共资源,鼓励高等学校、高科技企业、制造企业向青少年学生开放参观,支持院士、专家编写科普读物,鼓励各地遴选一批青少年学生阅读基地。



集体户、积分入学、热点学校……今年小学招生的大白话解读,倾情奉献!


今年小学招生报名时间定了!“热点学校”这样招生

    

这类厦门生源大学生,可申请转公费师范生,毕业后工作包分配!


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


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

记者:佘峥 综合 教育部网站 蓝橡树

编辑:苏冬妮 审核:蔡文演

厦门日报原创作品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违者必究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